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7篇
  免费   1046篇
  国内免费   1495篇
林业   990篇
农学   1383篇
基础科学   1105篇
  1966篇
综合类   6035篇
农作物   1020篇
水产渔业   454篇
畜牧兽医   2371篇
园艺   734篇
植物保护   680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302篇
  2022年   726篇
  2021年   843篇
  2020年   759篇
  2019年   653篇
  2018年   481篇
  2017年   732篇
  2016年   556篇
  2015年   781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933篇
  2012年   1120篇
  2011年   1171篇
  2010年   1082篇
  2009年   877篇
  2008年   857篇
  2007年   733篇
  2006年   647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325篇
  2001年   333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经3 a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施用畜禽有机肥对辽河三角洲养蟹稻田水土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畜禽有机肥可极显著地增加养蟹稻田耕层土壤的速效氮、磷、钾的供应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最终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的幅度可达10.6%~14.8%。畜禽有机肥可降低耕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增大田面水体中BOD5、COD的含量,所以在生产应用中既要作好无害化处理、充分腐熟,还不能超量使用,否则会给河蟹带来生长迟缓、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水稻病害加重及倒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32.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选用5个大气环流模式(GCMs)1970−1999年的逐日输出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使用空间插值降尺度到0.5°×0.5°格网。以格网单元为基础,应用系统误差修订(修正值法或比值法)和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或等权重平均法EW),训练与验证GCMs输出值并进行综合修订。在此基础上,分析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海南岛近期(2020−2059年)和远期(2060−2099年)农业水热资源,包括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0℃积温、≥20℃积温、年降水量、1月降水量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CMs输出值的系统误差和BMA权重系数在格网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且GCMs输出值低估逐日最高气温约3.55℃,高估逐日最低气温约1.19℃,逐日降水量仅为观测值的54.35%。基于格网的综合修订,可有效降低GCMs输出值在空间上的不确定性,BMA与EW的修订结果相似,均优于单一GCM模式。通过格网BMA综合修订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在验证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约提升0.10、0.07和0.06;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约降低2.38℃、1.01℃和1.01mm;较单一GCM相对观测值的偏差平均约减少3.25℃、1.13℃和25.67mm。未来海南岛农业热量资源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从中部向外围逐渐升高,高温主要分布在南部至西部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全岛较为接近,1月平均气温、≥10℃积温和≥20℃积温的增幅分别表现为由东向西、由北向南和由中部向外围递减。在时间上,RCP8.5情景下所有农业热量资源均为极显著增加且增温最快,RCP4.5情景为先增加后平缓,RCP2.6情景较为平缓,远期无显著增温。未来海南岛降水资源在空间上转为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格局,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降水变率增加,西部和中部降水变率减少,在时间上无显著变化趋势。随着未来海南岛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扩大,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应提前布局,做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33.
为了解苹果复合种植即果-蔬[MB]、果-草[MH]、果-荒[MW]、果-粮[MZ]模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拣法和改良干、湿生漏斗法,对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4种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特征进行调查研究。4种模式下共分离得到土壤动物57.33百只/m~2,隶属4门11纲23目42个类群。4种复合种植模式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特征,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果-草[MH]果-蔬[MB]果-荒[MW]≥果-粮[MZ]。果-草[MH]复合种植模式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表明4种复合种植模式对果园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呈现不同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果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土壤动物生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规模化蛋鸡场病原菌溯源与生物安全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病严重威胁蛋鸡健康,以抗生素为主导的细菌病传统防控方式会导致病原菌耐药性严重、鸡蛋药物残留,影响蛋品安全。要保证蛋鸡产蛋期不用抗菌药物而又能生产出"无菌、无抗"的鸡蛋,是国内外技术难题。本团队以规模化蛋鸡场全封闭鸡舍为研究对象,基于PFGE、MLST、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探明了蛋鸡病原菌的种类及基因组特征;对病原菌的耐药性研究表明,蛋鸡病原菌多重耐药严重,依靠药物防控的方式亟待转变;对规模化蛋鸡场细菌溯源研究结果表明,鸡舍生物媒介(鼠、苍蝇等)和非生物媒介(空气、饮水、饲料、鸡粪等)是蛋鸡病原菌的重要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对规模化蛋鸡场生物安全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外部和内部生物安全权重高达92.2%。根据溯源和生物安全权重分析结果,提出了在规模化全封闭蛋鸡舍将蛋鸡细菌病从药物防控转变为生物安全防控的新策略;创新了规模化蛋鸡场细菌病防控的系统技术,实现蛋鸡规模养殖整个产蛋期不用抗生素,为生产"无菌、无抗"安全鸡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施用硅肥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为棉花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在棉花蕾期和开花期滴施硅肥,每隔10 d调查棉花的生长发育情况,吐絮期测产调查,取样考种,纤维检测,分析施用硅肥与对照(CK)棉田在生长发育、产量和纤维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 滴施硅肥处理的株高低于对照;现蕾速度、蕾转化为铃的速度和数量、果枝生长速度和数量高于对照。滴施硅肥的棉花各产量性状均优于对照。除单铃重略有增加,差异不显著外(P>0.05),滴施硅肥的棉花单株铃数、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与对照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纤维上半部长度和伸长率有较小水平的提高,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整齐度有所降低,差异不显著。【结论】 硅肥可以加快棉花生长发育的速度、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6.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快速光谱分析的新方法,伴随着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法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等行业,极大地提高了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基于近红外光谱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应用现状,本文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饲料成分检测和禽肉检测中的应用。在饲料检测和家禽肉类检测方面,通过将禽肉样品的光谱信息与质量指标的参考值相关联,建立了预测饲料和待测肉类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数学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数据计算速度快等优点。本文还归纳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品质检测和肉类品质检测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近红外光谱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可能性。同时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和畜产品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生鲜电商是近年来颇受业界关注的零售业态。该篇文章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生鲜电商物 流问题、高用工成本以及专业的生鲜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通过智慧零售模式同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地调查和软件分析的方式提供解决农产品上行难、物流运输困难等问题的方法,为振兴乡村提 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38.
牛乳中的营养物质对人类健康有着相当大的益处,乳蛋白和乳脂肪作为牛乳营养品质的物质基础,还与奶牛生产性能息息相关,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牛乳中基本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出发,重点介绍了饲粮组成的改变及添加植物提取物、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等对乳蛋白及乳脂肪合成与调控机理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调整饲粮营养组成,提高牛乳中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  通过研究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土壤细菌群落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规律,为调节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生物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河南农业科学院原阳试验基地5年连续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 (CK)、单施化肥 (氮肥基追比1∶1,N)和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基追比1∶1 (SN1)、1∶1.5 (SN2) 和1∶2 (SN3) 共5个处理,于2016年夏玉米抽丝期和收获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基础理化性质,采用荧光微型板酶检测技术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结果】  秸秆还田下氮肥基追比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产生明显影响,相比于N处理,SN1处理显著增产9.98%;SN1和SN2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9.83、5.10个百分点。在夏玉米抽丝期和收获期,相比于N处理,秸秆还田下各氮肥运筹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pH、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均以SN1处理增幅最为明显。在玉米抽丝期,除土壤磷酸酶外,SN1处理土壤酶活性均为最高;SN1处理对收获期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甘酶、β-木糖苷酶、α-葡萄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促进最明显。细菌群落除抽丝期SN1与CK处理Shanno指数显著高于N处理而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N处理外,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施肥处理下门水平和纲水平的主要优势种群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线性判别效应分析 (LEfSe) 显示,不同生育期比较,抽丝期最大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值为酸杆菌纲,收获期为芽单胞菌纲;而同一生育期各处理间比较,抽丝期各处理最大LDA值均为变形菌门的α-变形菌纲,收获期均为γ-变形菌纲。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抽丝期土壤pH (P = 0.002)、有机质含量 (P = 0.004) 和收获期土壤pH (P = 0.03)、硝态氮 (P = 0.036)、速效钾 (P = 0.044) 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结论】  土壤pH、有机碳、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氮肥基追比为1∶1时可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提高δ-变形菌纲、绿弯菌纲和TK10 (未分类) 相对丰度,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秸秆分解和转化,发挥有机质调节土壤养分释放、减少养分损失的作用,最终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40.
He  Yao  Hu  Yaxian  Gao  Xin  Wang  Rui  Guo  Shengli  Li  Xianwen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20,20(4):1906-1919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 Erosion processes spatially redistribute soil particles and the associated carbon across landscapes. Their spatial redistribution pattern is governed by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